吉林扶余车祸背后的故事:台风后的秋收省道上的厄运

时间: 2023-11-01 09:28:36 |   作者: 奇亿注册登录/包覆系统

  我猜,大多数人应该都回家和家人相聚了吧,或者是外出参加宴会,或者是和三五个好友一块儿聚聚。

  可是你不会想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没有在假期休息,并没有停下为生计奔波,而是为了掰几根玉米,赚那几十百把块钱一天的工钱贴补家用,却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的家。

  就在十月四日那天,吉林的某个小村里发生了一起车祸,18条鲜活的生命就永远留在了这里。

  据当地的村民说,车祸中死伤最严重的,是一辆装载了许多人的小型普通货车,那辆车上的十几个人,都是为了去附近村庄的玉米地打零工。

  正值假期,又是非常忙的时候,要不是为了多赚几个钱,谁会抛下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这样跑出去呢?

  他们或许只是想着,多做点活,给家里买点东西,给孩子攒点学费。可他们还什么都没有来得及做,就消失在了这个冰冷的清晨。

  本该是欢度国庆的假期,本该是一次平常的外出打工,他们或许只是怀揣着希望,想赚点钱补贴家用,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没能再回家。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话都没有错,但是他们忽略了这群玉米工人对面对的真实环境。

  不知道大家有没见过东北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每年到了国庆的时候,正是收割的季节,而这样的玉米地一般都是在乡下农村,玉米工人也是住在乡下,从乡下到乡下,根本就没有客车搭载。

  第二,本来去玉米地打个零工就只赚那么点钱,坐个客车再花几十块钱,剩下来的钱又有多少呢?所以搭载货车对他们来说就是最优的选择。

  另外,还有那些说国庆假期为啥不呆在家里,还有说为啥不开自己家里车的人,这难道不是何不食肉糜?

  有钱谁还想假期出去做事?自己家里有车,谁又愿意和十几个人挤在货车的狭窄拥挤的空间里面?

  我们都想岁月静好,体面地过完这一生,可是在生活面前,很多时候你根本没得选。

  当然,我并不是说鼓励大家乘坐货车的行为,我只是想说,比起随口指责和恶意评价,我们不如仔细想想这些事件背后的最终的原因是什么,多站到他们的角度去设身处地考虑一下,或许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当困苦降临在他的身上,他无暇顾及是否值得,可能他最在乎的就是生计和活着。

  秋收开始了。10月第四天,49岁的吉林扶余市长春岭镇石桥村农民李立国起了个大早,开着他的农用四轮拖拉机上了514省道。路两旁,玉米齐刷刷躺着,大风刮倒的。

  2020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半个月里,三个台风接连吹袭东北,按央视新闻的说法,这还是历史头一遭。东北三大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台风过时处于生长后期的玉米,果实沉,茎秆脆,受影响最大,易倒伏甚至折断。

  清晨五点多,天开始亮了,各家劳动力都起了,道上都是人,都去收苞米。李立国的苞米地离村二三里,拖拉机慢,吭哧吭哧得二十多分钟。

  上了省道,突然,他和他的拖拉机,从后被撞飞,连人带车弹出主路,车子倒扣,人被压在路边田垄上。

  他自己拱出来的,拱了好久。头上砸了口子,脊骨摔着了,腰、胸都骨折。所幸还有意识,想给亲家公打电话求助,过路的帮了一把。女婿赶到,把他拉到最近的松原市中心医院。

  撞他的是一辆载满矿泉水的小货车。扶余市公安局的通报还原了这场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型普通货车(据新华社报道车载2人)由西向东行驶,撞至前方农用四轮拖拉机(李立国驾驶)尾部,又行驶对向车道,与对向另一小型普通货车(据新华社报道车内有16人)相撞。

  10月6日,国务院安委会约谈吉林省政府负责人,要求就今年以来连续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深刻剖析原因、总结教训,结合事故调查,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坚决防止重蹈覆辙。

  吉林省松原市(代管扶余市)今年发生的“4·15”和“10·4”两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分别造成12人遇难和18人遇难。前者发生在春耕,死者主要是去种洋葱的农民;后者发生在秋收,死者主要是去收苞米的农民,他们挤站在第二辆货车的车斗里。

  “10·4”交通事故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东北农民和庄稼的故事。罕见的三个台风,玉米倒伏,收割机“不好使”得靠人工,没多少地的农民打零工,上了那辆被撞飞的货车斗车。

  如今躺在病床上的唯一幸存者李立国,脑袋上缝了七针,人还有点糊涂,偶尔发出一声哀叹,说不了话。亲家记得李立国在医院的第一晚,抽搐,翻白眼,嘴上嘟囔着,“车……”

  2020年10月5日,吉林扶余长春岭镇巨发村一户农家院子里堆着刚收割下来的玉米。(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图)

  路边没遮没挡。有些地段,一侧是屋,一侧是田。偶有几辆农用车,载着四五人,慢悠悠移动。省道是沿途村民生活与劳作的必经之路,连接市与镇,隔开了地和屋。

  事故发生后,路上车少了,两边苞米地里,也只有零星的人。李立国的亲家说,这两天在整顿,“不让农用车上,农活先停着,种地的不让回屯呢”。

  沿途大片玉米倒伏,满目枯黄,间杂些许绿,是还没有来得及成熟就被吹倒的。玉米是东北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松原更是重要产区,一家十几亩地,一年能挣几千,但今年碰上了台风。

  台风很少来东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晓静统计1949年至2015年数据发现,东北三省受台风影响频率很低,且吉林省受台风影响程度最低。

  今年是个例外。据中央气象台消息,2020年8月27日起,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第10号台风“海神”相继直击东北。巨发村一位老太太说,“我这七十多岁,头一回经着这年头,风给苞米都撂倒。”

  台风她记得两茬。头一茬撂倒的苞米里,有的还稀嫩,有的倒了一半,有的半截腰折,还有的被盖得溜平。东倒西歪的苞米,在第二茬台风来后,就全倒平了。有些村子地洼,雨天积水,倒下的苞米,整都整不出来。

  今年原本是丰收的。一份来自华泰期货研究院农产品组的《2020年9月东北玉米调研报告》显示:吉林大部地区玉米今年生长良好,若无台风影响,将是丰产年份。但美莎克台风对吉林四平、松原一线主产区影响较大,倒伏面积应是东北地区最严重的。预计对后期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按照往年习惯,10月开始收苞米,并不是特别需要人工,使的是机器。邻近几个屯会有一两台收割机可租,一垧地一个多小时收完,省事。当地人用“垧”计算土地面积,一垧是指十亩。但今年苞米倒伏,收割机也慢了下来,早上七点多开工,干到下午五点,才能收好一垧地。机器按垧谈钱,一垧涨到2500至3000元——以往是700元。

  更多农民只能人工收割。巨发村一位村民家门口堆着一地苞米,三垧半地,父母忙活两天,收好了半亩。而隔壁榆树岗屯的唐东升(音),租了五垧多地,苞米掰不过来,只得雇些帮手。

  他家原在18公里外的长青村。媳妇是独生女,两人放心不下丈人老两口的身体,便搬到了榆树岗,在老丈人家附近买了个小土房,一住十几年。

  在榆树岗这片儿,帮手不好找。年轻人大多离家打工,留在村里的,忙着收自家的地。唐东升的母亲便在长青村里想办法,一个小时开18块工钱,日结,雇了十几个人。

  唐东升有辆半敞的小货车,平时前边五个座,车斗里放点东西,用来接两个孩子上下学。那几天,他就开着这辆车,拉雇工们往返于长青村和榆树岗。

  玉米倒伏,贷款买了收割机的农民想方设法改装机器,在前端焊上更细更尖的铁皮,以更贴近倒地的玉米。(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图)

  这是雇工们最后一次往榆树岗走。唐东升开车,车斗里站着雇工。他的父母和弟弟也在车上,他们仨一起去,能帮唐东升省三份工钱。

  清晨刚过5:20,车开到石桥村,再有三四分钟,便要左转驶下省道了。这段路程在石桥村路段戛然而止,那辆载满矿泉水的货车迎面冲来,与唐东升的车正面对撞。

  新闻里的死伤数字,很快由6死10伤更新为18死1伤,包括唐东升一家四口。“光看新闻,大家以为这18个人是3个车上的,其实不是,大部分都是同一辆车里,这些普通农民。”一位石桥村村民说,“我们家这一段现在是全程区间测速,还出这种事故。”

  那段路限速70公里/小时。根据高德地图导航,行至石桥村前,语音还会提醒司机,前方经过村庄,减速慢行,限速40。

  事故发生第二天,10月5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看到,现场还剩两大摊深色的事故痕迹,显眼地留在路上。

  榆树岗的车都去了松原,送唐东升最后一程。唐东升的丈母娘孙锦自己留在了家里。六十多岁的老弟弟骑了半个小时自行车过来陪着,怕她独自在家,心脏病犯了。

  孙锦吃了救心丸,倚在炕上。老砖房、台式旧彩电和两个土灶,有点冷,炕没人烧。见面第一句话,孙锦语气平淡,“我有心脏病。一个大孩两个小孩,这七八十岁怎么整?我就这命。”

  老两口身体不好,家里事情都是女婿操办,不叫她操心。她听女婿说,现在教育费钱,两个孩子在县城住校,一个月回家五天,连学费带生活费,每年统共要三万多。

  种地不挣钱,租一垧地一万多元,种子化肥五六千块,一垧玉米地,能挣三四千块。孙锦说,雇人收玉米,这四天花了一万多。“不收的话,化肥都已经打进去了。所以,赔钱都得收回来。”

  村里人说,唐东升是大学毕业,以前还做过村医,大概是为了家人,才留在村里的。在榆树岗村民李江看来,唐家在村里家境中等,“跟老丈人种点地,不算太穷。但供俩学生也够呛”。

  台风吹倒的不光苞米地,还有村里的小土房,唐家的小土房被吹得“大窟窿小眼”,是榆树岗受灾最严重的几家之一。

  后来当地政府补助,给他们盖新房,唐家的破房被推倒,砌砖再建,唐东升的父母这次来,原本也是想看看。房子建了一半,房顶部分只搭好框架,如今出了事,工人也停工了。

  这几天,松原市的不同公共场合,都有人念叨这起事故,唏嘘感叹,也讨论车祸发生的原因,超速、超载、农用车上省道、行车不规矩,各自猜测着。

  唐东升不再有机会回答。假如没有台风,他原本可以雇台收割机,五垧多地,最多花四千块,就能把苞米收回来。如果早走两分钟,他的车拐下省道,也能避过那辆送水车。倒在泥里的玉米、被吹垮的家、必经的省道、村民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并没太多选择,能避开这场灾难。

  那时疫情刚刚有所缓解,很多地方都还只是试探性解封,但就有一些人,迫于无奈,不得不坐上了出门挣钱的车。

  这辆小货车上面坐着的大多是中老年女工,为了去40公里外种洋葱才搭上了这辆货车。 正值农忙时节,她们都想趁着这点机会多赚一点算一点,可却永远停在了半路上。

  在农村,这样打零工的人并不少,她们没有保险,收入也很低,搭乘货车只是因为票价便宜,最省钱。

  而农村搭载货车的情况很常见,小小的货车,把防水布往上一绑,再放几条长凳在里面,就成了村里唯一的“客车”。

  在系统设置的时间逼迫下,很多外卖员不得不赶时间危险驾驶。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

  在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事故196件,伤亡155人次,平均每天就有1个骑手因违法伤亡。

  比如上海的一名饿了么外卖员,在送餐的途中因为赶时间,直接撞上了一辆垃圾清运车,他直接被撞飞5、6米远,当场死亡。

  当时有周围的居民说,外卖员好像是闯了红灯,当时只听到了“哐”的一声巨响,整个人就飞出去了。

  他想赚钱,不想因为迟到而遭遇差评扣钱,可是钱还没有赚到,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不单单是他,更不可思议的是的外卖员,在发生伤亡的时候,心里想着的都是这个月奖金没了,这一幕实在是太心酸。

  这就是“困在系统里面的外卖员”,为了送餐,为了赚钱,不得不做各种危险的驾驶行为。

  他们要潜入深度五六十米的水井里,要强忍着生理上无法适应的水压,死一般的窒息感还有那令人恐怖的黑暗,在一片淤泥之中慢慢摸索、触探,找到那个丢失的钻头。

  很多时候,我们大家可以考虑体面,可优先考虑更多的东西,可是对他们来说,根本没得选。

  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交通安全报告》曾做过一组统计,全球每年因道路交互与通行而死亡的人数中,90%都是穷人。

  贫穷使得任何小意外都有几率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他们没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他们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比如说坐更安全的汽车,比如说选择更好的职业,但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恰恰就是没钱。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一句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其实他们的问题也只是一个问题,就是穷的问题。

  从小,我在农村长大,像第一段这样乘坐货车然后发生交通事故的事情,见过很多很多次,乘坐农用车发生意外的,乘坐小货车发生意外的,乘坐改装车发生意外的。

  也有很多有关部门来纠正这件事情,严防货车坐人,不准农用车改造,但防不胜防,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监督所有人。

  可是后来,我们那个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没人因为乘坐货车或农用车出车祸的事情发生。

  因为我们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民家家户户都盖了小楼房,也有了自己安全出行的小汽车,而那种货车或农用车,再也没有人乘坐了。

  你弱的时候,遇到的坏人最多,你穷的时候,遇到的麻烦也最多,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颗沙子的事情,可是在没钱的人看来,就是一座大山。

  原因,不过是早前他在火车站附近违规拉客,被客运执法人员逮住,车被当场扣押,随后又接到了两万元的处罚通知书。

  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的全部积蓄,是生活的一切,是自己的命。

  15级台风“天鸽”登陆广东时,54岁的周荣在狂风中拼命用双手撑住自己的货车,用身体的力量与台风对抗。

  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总觉得什么样的事情,只能拿命挡,命比纸还贱。回到文初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越是为生活所迫的人,越容易遭遇灾难性的变故?

  因为贫穷意味着抗风险的能力太低太低,一点点风吹草动,对他们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他不得不住在条件落后的地方,不得不乘坐最省钱的交通工具,不得不从事最危险劳苦的工作,不得不吃根本没什么营养的食物......

  钱是每天睁开眼能想到的全部,没时间考虑安不安全、暖不暖和、会不会生病。

  谁的人生里没有一点小剐小蹭,可当你没能力给自己兜底,内心只能是深深的无力和绝望。

  看过一个数据,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平均每天就有8767人。

  既然无常是世间的常态,我们能做的,就不该只是鸡汤里说的所谓珍惜眼前,而是多给自己一些选择权。

  有钱了,才能给自己一些不必暴露在最危险之处的选择权,少一些与意外正面冲撞的概率;

  有钱了,才能给自己一些若发生意外也不会走上绝路的选择权,少一些无力回天的遗憾。

  鲁豫《偶遇》中说:“我们或许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当然,如果你现在已经穿过隧道,我也希望你不要去指责或随意评价那些身处隧道中的人。

  这世界,有人处高楼,就有人住深沟,有人光芒万丈,就有他一身铁锈,谁也没办法真正对彼此的人生感同身受。

  穷苦的泥沼,你没有掉在里面就已经算幸运了,当你已经站到岸上,就没有必要去指责还在里面挣扎的人。

  “当你忍不住想要评价别人的时候,请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有人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咱们不可以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请尊重每一个群体和每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