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全国第一”这个省还能逆风翻盘吗?

作者: 奇亿注册登录地址首页 发布时间:2023-11-03

  最近,“xx同源”“xx平替”成了不少人网购的热门关键词,平替很好理解,同源也就是知名品牌的白标工厂货,因为不少服装品牌都会委托代工厂生产,消费降级但又不放弃精致生活的网友便纷纷找起大牌的代工厂、批发商,想用拼多多的价格买到天猫旗舰的品质。

  一番顺藤摸瓜后,人们会发现“同源”“平替”的终点往往在广州十三行和杭州四季青。这两大外行都能有所耳闻的服装批发商业市场,其实对应着粤派和杭派服装,执掌着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大片江山。

  但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还有一派力量不容忽视:太和、爱帝、雅琪、红人等一批发端于武汉汉正街的汉派服饰,靠着模仿上海时尚、紧跟香港潮流,风靡全国,一度与杭派、粤派齐名,三分天下。

  只是近些年,国内纺织服装的版图里汉派地位不再。湖北多少心有不甘,决意要打一场翻身仗。

  不久前,湖北印发了《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总量规模倍增,全省规上纺织服装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力争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十五五”发展成为万亿产业。

  三年冲五千亿、八年破万亿,湖北的决心不小,但这次荆楚大地能把失去的夺回来吗?

  近代以降,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湖北这个内陆省份的工业化大幕,铁厂、兵工、造船等重化工业,将湖北塑造为钢与铁的工业重镇。与此同时,为了抵御洋布洋纱对国内市场的侵蚀,湖北布、纱、丝、麻四局在武昌成立,工厂购进西式机器设备,聘请英国技师做技术和管理,确立起近代纺织工业体系,武汉也由此成为华中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建国初期,湖北纺织业就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三,成为湖北重要支柱产业。

  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一方面,延续了纺织业的优势,湖北是中部六省中最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以汉正街为发源地,雅琪、佐尔美、爱帝、红人、猫人、劲士等一批汉派服装品牌在全国打响名号。

  那时,湖北的服装产量在全国排在第九位,位居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江西、河南、安徽之后,其出售的收益却在中国排名第一。

  然而,这般辉煌过后,湖北的纺织服装业就进入了将近十年的蛰伏,相伴随的则是另一个中部大省河南的崛起。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吴爱芝等人曾对1987-2010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做过研究,结果发现这二十几年间,湖北纺织服装工业的总产值在全国份额持续下滑,而河南、安徽、江西这几大中部省份在沿海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年均增长超过15%,对比之下湖北的增长则稍显迟缓,到2010年前后纺织服装业总产值“中部第一”的宝座,已要让位给河南。

  有关湖北的掉队,反思的声音也有不少:产业外向度低,外贸出口拉动作用不强;本土品牌影响力趋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撑力不足,武汉最大的服装品牌年平均营收只相当于宁波雅戈尔的零头;小作坊式的经营偏多,且企业布局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源。

  就拿湖北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来说,虽然纱线和胚布产量位于全国前列,但整体上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高端产品较少,附加值更高的印染、化纤、辅料行业仍是湖北纺织业的“短板”,导致企业利润普遍偏低,且中低端纺织品的国内外竞争正日趋激烈,大批传统企业无所适从。

  论区位优势,河南和湖北很像——交通便利、接近棉花等原材料产区,但河南的后来居上,和先后抓住了两次机遇有关。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的商业化大潮下,郑州火车站依靠高度的商户聚集、发达的经营网络,晋身全国最具规模的服装集散地之一,这里崛起的逸阳、娅丽达、梦舒雅等女裤品牌更将郑州推向“中国女裤之都”的高地。

  第二波浪潮则始于2008年来东部省份的劳动密集产业大迁移。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产业升级的倒逼下,沿海大量纺织服装企业亟需寻找下一个成本洼地,河南迅速行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南阳、安阳等城市专门建设服装工业园区,密集对接江浙服装业。在郑州女装增长乏力之际,河南依然借力沿海坐稳了全国纺织服装制造大省之位。

  1980年代,一群来自温州的服装加工、经营户,在北京城南自发形成了外来人口近10万的聚集区,名声之盛以至于“京城人不知南苑乡者有之,不知‘浙江村’者无几”,尤其在社会学者项飚的相关著作推出后,浙江村更成为传奇式的存在。

  实际上,在中国的南边,也有一片和浙江村互为镜像的聚集地:在广州海珠区的康乐村、鹭江村,数千家制衣作坊、布匹商铺在城中村里交织错落。这里,是广州制衣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三十万的制衣业从业者里有十多万湖北人,康乐村宛若湖北人的另一个家乡。渐渐地,中大纺织城在坊间还不如另一个名字如雷贯耳——湖北村。

  康鹭这块不大的片区里,其实藏身一个制衣王国。根据广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中大纺织商圈有面料专业市场59家,商铺约2.3万间,经营商户、企业近1.6万,关联企业超200万人,经营品类超10万种。

  但对于快速地发展的一线城市而言,散乱差的城中村、低小散的纺织作坊,始终要被城市化和产业更新的浪潮所淘汰。2022年底,广州海珠区启动城中村拆迁改造和“三合一”(销售门店、生产车间、员工宿舍)厂房整治。

  一时之间,从湖北村疏散的企业、资本和工人,成为多个省市竞相争夺的对象。粤北城市清远是优先转移的目的地,为吸引企业落户,一边给予政策补贴、政府订单,一边密集举办招商推介会,给广州制衣厂投来橄榄枝。

  一直向外输出劳动人口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抢人、抢企的行列。今年年初,江西赣州于都在海珠区举行纺织服装产业招商推介会,宣称要成为“在粤湖北企业新的兴业目的地”。6月份,广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专门带着广西纺织服装产业链招商专班,到广州开展产业链招商。

  但在这场争夺战中最拼的,除了清远,就是“湖北村”的线日,在广州、清远举行招商活动的当日,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率领的招商团队抵达广州,和湖北在粤商会、企业代表深入交流。新年刚过,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地主要负责人带队前往广州举办产业对接、招商推介等活动,竞相“引流”回本地。

  据《湖北日报》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荆州、仙桃、潜江、天门共在广州签约191个服装产业项目,总金额650余亿元。下场“抢企”,成效明显。

  捕捉沿海的“东风”,湖北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在最新发布的纺织服装三年行动方案里,招商引资、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被鲜明地放在了第一条。而且,湖北还很明确各个区域的招商重点:江苏、浙江的印染和化纤,江苏的家纺,浙江、山东的针织,广东的服装,福建的皮草、制鞋,都将是我省精准招商对象。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业转移同理。广州的纺织服装和电商、快时尚行业深度同频,“小单快返”是这里的生存模式——一旦某款服装成为爆款,马上返回车间,批量生产,快速交货。康乐村半数以上的工厂依赖着传统的沙河、十三行等服装批发商业市场,白天接单、下午进料、晚上裁片、第二天清晨上档口、马上发货,这样一气呵成的高效在产业生态完备的土壤才有可能。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湖北或许还有升级的空间。《纺织服装周刊》去年发出的一篇文章指出,武汉黄陂区作为全省最大的服装产业集群,企业各自为战,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对于如何提升产业集群加工能力、产业链水平,缺乏专业指导和引领。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一次行业论坛中也提到,湖北在全国还没有纺织产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每个企业都只管整个产业链上的一小段,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条。

  在产业链还“缺胳膊少腿”的情况下,额外的运输成本、订单短缺,都会让计划转移的服装厂犹豫再三。

  在这次的“湖北村”争夺战里,靠产业转移实现腾飞的河南,却表现出难得的淡定和从容,没有加入厮杀的阵列。

  虽然河南的纺织服装产业水平多年稳居全国第六,行业内企业在县域广泛分布,但与全国前五(广东、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相比,依然存在着“断层式”的差距。目前,全国前五省份的产业产值均超过万亿,而河南仅有不足5000亿元。

  沿海转移过来的纺织服装业,大多为成衣制造、贴牌生产,属于产业链下游、劳动密集型环节,产业附加值低。说白了,利润微薄只能以量取胜,行业天花板显而易见。

  外界印象中,纺织服装是传统产业,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面料制造、产业链下游的服装品牌,往往占据着极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率。在这些环节,就不能轻言传统产业是低端产业。

  归根到底,承接产业转移像一碗青春饭,能够迅速做大体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也容易陷入低端锁定。要实现“产值过万亿”、真正成为纺织服装强省,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始终是一条无法绕开的道路,而这条路只能自己去蹚。

  对此,湖北也有清醒的认知。针对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协作的困境,湖北成立了华纺供应链公司,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在价值链的提升上,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印染和化纤为突破口,突破断链短板制约,同时支持爱帝、红人、猫人、美尔雅等公司发展壮大,重振汉派服装。

  多年前,湖北省发改委的工作人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不讳点出“湖北制造业的特点是没有特点。”他的意思是,湖北什么产业都有,门类齐全。“在全国最好或者说顶尖的没有,建材、食品、纺织、汽车等几大行业,在全国基本都处于前十名以内的第一方阵。好,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