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政 播洒在电脑横机上的“五彩音符”

作者: 奇亿注册登录地址首页 发布时间:2023-12-13

  他是我县针织机械技术创新的领头人,曾获评桐庐“511人才”特殊人才。2013年被桐庐县人民政府颁发享受桐庐县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专项津贴;2017年获评首届“桐庐工匠”。他在针织机械自主创新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还有12项专利在申报中。他同时还拥有软件著作三项,尤其是中国首台套1+1双机头1.5针、2针、2.5针、3针、3.5针无规则可变动态电脑针织横机,填补了国际空白。经过三年的艰苦创造发明,他在2018年1月份研发的0.1针、0.5针、1针门幅为160英寸全自动电脑横机试验成功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获得省科技成果奖。他为我国“中国创造”针织机械全面自动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桐庐永盛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坐落于横村镇方埠工业园区。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是一家专门从事各种针织机械研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年初以来,公司研发的世界首台套1+1双机头无规则可变动态电脑针织横机生产的针织产品订单十分红火,客商来自印度、土耳其、巴西、秘鲁、乌克兰、孟加拉等国。这台填补国际空白的创新设备,它的发明人就是永盛机械掌门人郑文政,他是出色的企业管理者,也是研发团队的核心人员。

  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位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老总,只读过几年小学,他的技术创新实力,全部来自几十年的技术实践。

  郑文政是土生土长的横村镇人。他从小天智聪慧,爱读书,爱动脑筋。可他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原因是12岁那年,妈妈生病卧床了,爸爸是兽医,每天东奔西忙,下面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照顾妈妈和弟弟妹妹的重任,还有做家务和“侍候”田里庄稼的任务,大部分落在了郑文政身上。

  他回忆说,为了生活,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挑着自家地里种的蔬菜,从柳岩村走八公里路程到横村镇上卖。每次卖掉疏菜回家路上,他都走得飞快,因为家中病床上的妈妈,还有家门口眼巴巴的弟妹,都在等他回家。

  他白天很忙,晚上也不闲着:虽然不能上学读书了,可他把同学读过的旧课本讨来看,常常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看书,一直看到12点。在此后的生命岁月中,他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求学——自学初中、高中等课程。

  他卖菜卖了两年多。那时候横村镇的针织业刚刚兴起,他早上卖菜的时候,总能够正常的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骑着自行车去针织厂上班。见此情景他很羡慕,巴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进厂当工人。这时候妈妈的病情稍缓了,恢复了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得知他的心思后就说:“你如果想到厂里上班,你就去吧。”爸爸也说:“弟弟妹妹大点了,你放心吧,家里的事我会安排。”

  15岁那年,经人介绍,他在桐庐针织总厂当学徒。当时当针织工的基本都是女性,只有他一个小伙子。但是不久他便熟练掌握了针织技术。当学徒一个月18元工资,当他第一次将工资交到病床上的妈妈手中时,妈妈舒心地笑了,他自己感觉也好极了!

  当时织针厂用的是手摇针织机,经常要坏,每次修理工来车间修机器的时候,郑文政都饶有兴趣地在一边看。不知不觉间,他把维修工的活学会了不少。有时车间里姐姐、阿姨们的针织机坏了,机修工很忙,一时过不来,他会停下手中的活,去帮助修一下,他维修的活儿又快又好,赢得了不少赞美声。

  郑文政的聪明机灵,被厂领导看在了眼里。16岁那年,他被抽调到厂维修部上班。厂维修部一共有35个人,他最小,身边的人都是他的师傅。他认真刻苦学技术,厂里的针织手册、钳工手册更是倒背如流。

  为了当一名合格的机修工,他努力学习掌握钳工技术。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他认真学习錾削、锉削、锯切、划线攻丝等全套技术。他学习技术入眼、入脑、入心。师傅教他的技术,他认真琢磨的同时,还买来技术书籍对照着学习,如此一来,他学机修很快就入门了。

  郑文政不但乐于苦学,并且不惧苦干。与铁制工具打交道,都是手上的活,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他的手挨了不下100刀,双手因此伤痕累累。随着手上的伤疤慢慢的变多,他的技术也慢慢变得娴熟。他在学习技术过程中,常常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17岁他成了针织厂机修车间里的技术骨干!

  受改革开放、南巡讲线岁那年离开针织厂自己创业。他创办了“桐庐横村文正横机精修部”,地点就设在别人家的一个走廊里。由于他机修技术好,态度又好,因此名声渐响,机修业务做得很红火,不但本地针织厂来找他维修机器,甚至杭州、湖州、衢州等地厂家也慕名来找他。常言道“熟能生巧”,郑文政在维修过程中,慢慢摸清了各种品牌横机设备的原理,一通百通,他维修各种品牌的针织机械设备都驾轻就熟。

  在应邀为人维修机器的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针织企业业主、技术人员。朋友多了,就有人请他代理横村的电脑横机。

  电脑横机,是针织现代化的标志,相当于一场“针织技术革命”。当时横村购进的都是进口电脑横机,两个工人的生产能力相当于20人操作传统手摇机;而买1台进口电脑横机的价格,则相当于买500台手摇机的价格。

  做电脑横机代理,不仅要自己懂电脑横机,而且关键时刻还要自己会维修。这就逼着郑文政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他不仅做代理,还做维修,通过维修进一步探索电脑横机的构造,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知识技术和经验。

  2007有一天,他看见工人用手摇手套机在工作,很是费时费力。这原本是司空见惯的情景,可郑文政此时却有了新想法:为啥不自己试试研发一台数字手套机呢?他说干就干,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搞研发和制造。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往往新机套做成形了,感觉不对又敲掉,损耗下来的废铁都有一吨,最后终于研发成功。他研发成功的手摇数据手套机,一人可以管两台机器,产量比原先翻了五番。

  从此之后,他对研发技术“上了瘾”,一步步研发出了电脑全自动手套接指机、手套机、全自动电脑横机等。他还针对电脑横机的不足部分,苦心研究,历时数年,克服重重困难,在三角角度、针的齿口、织针的角度等方面做了改进,克服了产品漏针、破洞、多股线年他成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并加强与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浙大等高校的合作,以获得更大的技术理论支撑。多年来,这位农民企业家不断向技术高峰攀登,在技术创新上获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发成果。

  2009年他自主研发并制造5针、7针、8针、10针、12针、67英寸、86英寸、106英寸2+2双机头四系统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针织数控手套机、针织数控手套接指机等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其中数控针织手套机、全自动无虚线电脑横机、针织数控手套接指机,分别被评为2010年、2011年桐庐县新产品,手套机的自动化改造项目被列入2011年县第一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郑文政让电脑横机由“外国洋货”变成了“本地土货”。2011年他制造的200台,绝大多数被横村当地的针织企业购买,条件一般的企业买三台、五台,也有大企业买十台、二十台。他研发的全自动电脑横机质量,赶上德国的STOLL、日本的岛精等知名品牌,价格却只有进口电脑横机的三分之一!

  研发硕果累累,但郑文政并不满足。他以“专业化、时尚化、国际化”为路径,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向高端电脑横机的研发冲刺,全力推动桐庐针织机械产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2012年,郑文政带领团队经历重重困难,研发成功并投入制造国际领先技术中国首套1+1双机头1.5针、2针、2.5针、3针、3.5针无规则可变动态电脑针织横机,紧接着又研发成功2针88英寸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

  这款新产品的优势是:能取代手工棒针的编织,而且能编织更复杂多变的花型,完成手工棒针没办法完成的编织任务。客户惊讶地看到:永盛公司研发成功的中国首台套电脑横机功效惊人——一台机器可以抵100人打捧针衫。

  更令人高兴的是,其中2针双机头动态密度棒针织物全自动电脑横机,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委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鉴定该项产品达到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领先水平,填补了一项世界空白。2014年浙江省科技厅颁发“E2双机头动态密度棒针织物全自动横机”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郑文政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使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每位机织工人可以同时兼顾6至8台机器,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和针织工人招工难的大环境下,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针织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更令人骄傲的是,他开发出的“文正”牌全自动电脑横机与国外进口的知名品牌相比,不但质量可以与之相媲美,且价格优势十分明显,赢得经济效益与企业口碑双丰收。

  近年来,对针织行业非常敏锐的他,意识到横村针织行业已确定进入了一种饱和状态,必须在产品和市场上进一步突破。有一次,他去印度出差,看到印度工人手工编织粗针毯子。拥有灵敏嗅觉的他,立马意识到这块未被开发的新领域,他想为何不能把手工棒针转成机器织造呢?说干就干,他回到桐庐立马就着手研究1针电脑横机,历经三年的无数次尝试和失败,凭借过往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终于在2018年试验成功。紧接着0.5针、0.1针全自动电脑横机,也在2018年相继研发并且试验成功,这些发明创造在全球绝无仅有,填补了国际针织业粗针领域空白。

  如今,他的工厂针织产品主要以家居家纺为主,床毯、靠垫、地毯等这些都是粗针产品。这些新型家纺工艺型针织产品在欧美国家掀起浪潮,大家都对这么粗的粗针产品表示好奇,不相信是机器制造出来的。以前这类产品都靠人工编织,成本高不说,费时费力且不够美观。粗针全自动电脑横机的发明,大幅度减少了编织时间,花型多样美观,在国际市场非常受欢迎。

  从机修工到“农民发明家”,郑文政在追赶针织机械现代化的历程中,洒下了一路的汗水。对他来说,“绞脑汁”是常事,是苦事,也是乐事。

  有意思的是,他建了两次厂房,每次都把家安在车间的楼上。这几十年来,他的一家老小过日子从来就没离开过隆隆的机器声。郑文政说,让家紧贴着厂,也是方便自己“发明创造”:有时半夜灵感来了,他马上穿好衣服下楼到车间里干起来,有时一直干到清晨工人来上班;不过也有思路受堵的时候,怎么也摸不到门道,他因此常常半夜里一个人看着机器发呆。

  有一次晚上,他到杭州办完事后,开车回横村。路上,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一个模具的修改方案,到了横村也未曾发现,不知不觉把车开到了分水。到了分水镇上,他脑子清醒过来了,于是又掉头回横村,快到横村时,脑子里灵光一闪,有了模具修改的新方案,于是又掉转车头往分水方向而去,当晚他到百江一个模具厂修改模具,事情办完后回到横村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类似这样的“笑话”,对郑文政来说真是太多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郑文政不但发明创造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学技术人才。20多年来,他没有从外面引进过人才,研发技术团队人员全部由他自己一手培养。他们中有的原先是只上过初中的普通工人,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郑文政看中的是他们展现出的事业心和创造性思维。这批青年人跟着郑文政边学边干边钻研,几年来,都成长为公司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出产品,出人才”,这是郑文政技术创新的一个目标、一种态度、一个信念。这些年来,他先后到过五六个国家参加针织机械新产品展览,每当各国客商围着永盛公司展台观看新设备,并且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牛”时,他的心里总会生发出无限的自豪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郑文政说:“先进的电脑针织机械,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针织机械技术创新就是我的使命,在这条道路上,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