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精妙观神奇非遗展上开眼界

作者: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08

  非遗民俗表演、昌邑丝绸、老猫花灯、泥塑……9月14日,富际会展中心内,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潍坊分会场热闹非凡。本次展会分六大特色展区,为市民带来多样、鲜活、独特的非遗体验,全面呈现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本次展会将持续到9月16日。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潍坊分会场看到,六大特色展区里,除潍坊本地的特色非遗项目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非遗项目和琳琅满目的优秀院校文化创意产品。

  全国特色非遗项目精品联展区块主要展示陈列风筝、年画、核雕、嵌银髹漆四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市民不但可以感受来自北京、南通、阳江、天津、潍坊等知名风筝流派不同的制作风格,还可以辨识潍坊杨家埠、高密、天津杨柳青、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福建漳州等18个地区所产年画的区别,更能欣赏到苏州、上海、广州、潍坊四地核雕或榄雕技艺,及扬州、福州、徽州、北京、潍坊髹漆技艺的精美绝伦。

  在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区和国家非遗研培计划成果展区,市民能够正常的看到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广州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将传统工艺融入生活、引领文化时尚的创新尝试。

  刚刚从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结束展览载誉而归的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果展区,从“仁者乐山”“智者潍水”“巧者百工”“忠者永垂”四个维度,向市民介绍潍水文化的历史脉络、当代现状和保护成果。

  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区向市民展示兼顾艺术性、功能性、产品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获奖创意作品。

  在特色非遗产品展销及潍水文化体验区,市民不但可以看到各类非遗项目制作的全过程,还能体验当一次“手艺人”。

  据了解,今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首次在主办地之外的城市设分会场。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潍坊分会场的展演、展销和体验活动从9月14日一直持续到9月16日。

  开幕式现场,百人太极拳、孙膑拳、查拳、地功拳、地龙经拳表演相映成趣,四通锤、忻州杨家武术、青州花毽表演上下翻飞,忻州北路梆子、东路大鼓、诸城派古琴、青州挫琴表演抑扬顿挫,丰富的传统武术和民俗表演为市民营造出多样、鲜活、独特的非遗体验。

  诸城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姜燕和她的团队带来了《关山月》《赤壁怀古》《忆江南》三首曲目,曲风古朴大气、雄浑苍劲,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这边诸城古琴抑扬顿挫,那边青州花毽翩翩起舞。“玉女挎篮”“梳妆”“小阿哥连环跳”……只见青州花毽第五代传承人李红和她的搭档或凌空腾跃或俯身勾踢,如燕的身姿引得市民阵阵叫好。

  当天,青州满族八角鼓第七代传承人赵连聚和他的搭档关蒲琴给大家带来了一曲《风雨归舟》,声情并茂,独具神韵的八角鼓成为当天演出的一大亮点。

  在潍水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成果展区,来自昌邑市柳疃镇姜家堤子村65岁的姜素荣正在演示昌邑丝绸织造技艺。只见她坐在一台宽约1米、长2米的古老织机前,一只菱形飞梭在丝线间穿梭,绸缎一点点变长。

  姜素荣介绍,这台织机是她家祖传的,已经是第五代了,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老机器织出的丝绸质量好、手感好,我一直使用这台老织机。”姜素荣说,今年7月份,她曾带着这台织机到北京恭王府参加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坊)保护成果展,引起了不少关注。此次又带来表演古老又传统的昌邑丝绸织造技艺,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昌邑丝绸。

  姜素荣从15岁起跟着爷爷学织丝绸,其生产的丝绸远销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如今她的织造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姜素荣说,要想织出好的丝绸,除了掌握熟练织造技艺外,还要有耐心,肯下功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再从事这份枯燥的行当。她很希望能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将昌邑丝绸织造技艺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花灯风格迥异、花样繁多,其中老猫花灯是潍坊花灯的重要代表,其扎制技艺起源于明代。当天,老猫花灯扎制技艺传承人李梅带着她扎制的花灯来到现场。“麒麟”“金鱼”“荷花”……一个个生动又精巧靓丽的花灯,保留了潍县传统花灯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和鲜明特点,深受市民喜爱。

  来自广州的游客黄娟正在咨询“荷花”灯的价格。“我很喜欢这种花灯,虽然广州也有花灯,但风格和这个完全不同。这种花灯更具有传统风味,想买一个带回去留作纪念。”黄娟说。

  今年48岁的李梅从小就跟着奶奶学扎制花灯,传统老猫花灯的制作题材丰富,寓意吉祥的花鸟瑞兽造型居多,用竹丝或铁丝扎制骨架,外糊彩纸或纱绢,或贴剪纸或施彩绘,造型饱满,鲜艳生动。李梅说,花灯在潍坊有着特殊意义,旧时潍县城里大十字口街道两边有灯市,灯笼各式各样。每到元宵节晚上,老潍县就有“照老猫”的习俗。小孩子们提着纸质的“老猫灯”,口中唱着:“照照老猫不害眼”,承载着吉祥寓意和美好祈愿。

  “希望人们在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老传统。”李梅说,她想通过这次展览,唤醒潍坊人的记忆,让更多人了解老猫花灯,了解老潍县文化。

  走进山西忻州文化遗产精品展区,四个高约1米的泥塑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些泥塑造型严谨,衣褶舒展流畅,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来自山西代县华亭环艺雕塑责任有限公司的泥塑艺人吴天寿和记者说,这四个泥塑名叫“四大天王”,分别是“挂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在运输途中,一个“天王”泥塑受到磨损,他正在进行修复。

  今年53岁的吴天寿做了30多年的泥塑。“代县泥塑的制作流程与工艺是先用钢结构做成泥塑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缠麻绳,补一层泥,缠一层麻绳,做好造型后再用刀雕刻人物的细节,做好后等泥塑自然晾干。”吴天寿说,代县泥塑采用的是当地常见的红土,最难做的是头部和人体造型,经常要反复做修改,一个大型泥塑动辄就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去完成。

  吴天寿说,“四大天王”泥塑是他为来潍坊参加非遗展专门制作的,用时半年多,这也是他第一次来潍坊参展。“潍坊文化渊源深厚,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多,此次来潍坊参展,受益匪浅,希望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吴天寿说。

  说起传统年画,潍坊人并不陌生,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全国名声响亮。为让潍坊市民了解更多的传统年画,本次展览还邀请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陕西凤翔、湖南隆回等传统年画前来参展。

  在展厅一角,来自湖南隆回的46岁传统年画艺人彭国雄,正在展示滩头年画的制作流程。他在纸张上刷满白粉,晾干后,按照橙黄、佛青、紫、黄、绿五色顺序进行套色印制,然后放在墨线版上色。与杨家埠木版年画不同的是,滩头年画的纸张选用手工抄纸。

  “一张年画有7个版,套色程序和杨家埠木板年画差不多,不同的是滩头年画最后要‘开脸。’”彭国雄说,所谓“开脸”就是手绘人物脸部,包括眉毛、双颊等,为整幅年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彭国雄的师傅李彪今年78岁,是当地有名的“开脸”大师。这是李彪第一次来潍坊,为了展示滩头年画的传统工艺,他特意带来了制作好的“苗王”“苗将”等颇具当地特色的传统年画。“这些都是我们湖南年画的传统人物,在我们当地很受老百姓的喜爱。”李彪说。

  “滩头年画颜色更加鲜艳,此次来潍坊我很想拜访一些杨家埠的年画大师。”李彪说,希望能学到潍坊年画的精髓,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更多灵感。

  “骑龙送子”“龙凤呈祥”“石榴抱娃”……造型丰富、寓意美好的面塑深受市民的喜爱。这些作品出自山西代县的面塑艺人白晓玲之手。白晓玲和记者说,这些面塑由面粉、红枣等原材料组成,经和面揉面、造型、蒸制、装饰等环节精心制作而成。

  在众多作品中,“百鸟朝凤”面塑格外显眼,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鸟栩栩如生,做工精细新颖,再配以红花装饰,别有一番风味。“这个‘百鸟朝凤’是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的。”白晓玲说。

  今年58岁的白晓玲从15岁时开始接触面塑,获得过不少奖项,此次来到潍坊,她也渴望能和潍坊的面塑艺人交流,互相借鉴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