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响起那年回国支援抗战的爱国青年中有一个叫吴孟超

作者: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22

  1922年,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其父是马来西亚归侨,5岁那年,吴孟超随母亲前往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闽人以海为田,战争之后,内忧外患的清帝国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一下子就下降,为了求得生存的机会,大量福建、广东两省之人前往东南亚各国讨生活,这场声势浩大的人口大迁徙史称:下南洋。

  此时的东南亚各国已经被纳入了世界殖民体系,为英国、西班牙等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这样的一个过程催生出了一个不小的劳动力缺口,无论是西方宗主国还是东南亚被殖民国家都希望中国劳工可以前往东南亚填补这个缺口,这一切与当时大清国治下的中国发生的种种灾难相互叠加,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下南洋运动。

  此时的欧洲,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拿破仑被击败后,欧洲大陆上不再存在单一的强权,海洋强国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纵横驰骋,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体系,支撑英国人维持这一庞大的殖民体系的是英国海军,而支持英国海军的是英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幅度的提升了织布的速度;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引发了纺织业中,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工业革命在英国被点燃,并逐渐向欧洲大陆上蔓延,人类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量级,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让原本的英伦三岛摇身一变变成了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的“日不落帝国”,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工厂中轰鸣的机器燃烧的是什么?

  圈地运动让小农失去土地,失去了谋生手段的小农们不得不涌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旺盛的劳动力,工人们每天要在机器旁边工作至少12个小时,有时劳动时间甚至达到17个小时,很多6,7岁的儿童也要走进工厂,为了家庭多赚那一点可怜的收入,工业革命燃烧的不止是大量在英国出产的煤炭,还有英国工人们的血汗。

  1836年起,英国工人阶级开始了争取普选权的“运动”,1845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发表,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做大,无产阶级争取权力的运动从未停止。

  大英帝国的船只穿梭于世界各地以宣誓海权时代的到来时,欧洲大陆上却有另一股力量正在崛起。

  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德意志民族建立的许多王国、公国松散联盟,其实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但是,事情慢慢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奥地利的“大德意志主义”统一方案逐步走到死胡同,但普鲁士的“小德意志主义”统一方案的道路却越走越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通过两次统一战争,德意志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虽然失去了拿破仑时代的荣光,但是法国人内心依旧充满骄傲,这种骄傲有时到了一种不正常的地步,但此时法国的国力其实慢慢的开始不如从前,最终,法国人被俾斯麦的一封信件激怒,曾经下令侵略过中国的拿破仑三世被汹汹民意裹挟,在明知不是对手的情况下,只能赶鸭子上架,对普鲁士宣战,最终的结果是普鲁士大获全胜,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最后一步,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

  资产阶级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准备与普鲁士人议和,但是普鲁士人一开始似乎并不打算放过率先挑起战争的法国人,普鲁士军队向巴黎逼近。

  为了保卫家园,巴黎人民自行组建国民自卫军以抵抗德军,人数一度达到30余万,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的武装让资产阶级政府感到不安,在计划解除他们的武装的过程中,双方爆发冲突,资产阶级政府被赶出巴黎,巴黎工人阶级们自行组建新政府,这就是著名的巴黎公社运动。

  公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包括废除夜班制度,取消官员高工资等。

  而这一切是资产阶级政府一定不可以容忍的,于是,他们以答应德意志帝国的谈判条件为代价,换回了战争中被俘虏的法军战俘,大量战俘的加入让政府军实力大增,最终政府军攻入巴黎,对巴黎公社成员进行残酷清洗,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

  原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悲愤交加,挥笔下了一首名为《国际工人联盟》的歌曲,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国际歌》。

  欧洲大陆上,新崛起的德意志帝国以一次战争击败了老牌帝国法国,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一场新帝国与老帝国之间的决战也在酝酿之中。

  第二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终于开始有效学习西方技术,由开明士绅们发起的洋务运动展开,但此时,向西方学习的不止有大清国。

  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日本很快发现,世界的玩法变了,工业社会带来的新玩法让其有机会超越身边那个庞然大物,于是,日本,这个岛国开始全力拥抱工业社会。

  甲午战争开战前,没有人把日本放在眼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世界其他几个国家的人,当时中国海军力量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没有输给日本人的道理。

  但事实是残酷的,1894年的甲午战争,大清国惨败,看清大清国软弱本质的列强们开始磨刀霍霍。

  1900年,11国列强攻陷北京,清廷决定赔偿白银4.5亿两,取一个中国人赔偿一两白银之意。

  沙俄军队自东北而来,来了就没打算走,自知不是对手的清政府只能驱虎吞狼,引日本与沙俄决战,当然,决战的地点是中国东北,胜利者获得的利益也在东北获取。

  大清国走到这一步时其实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于是,革命的火种不断在中华大地上出现,清政府疲于奔命,应付起来越来越困难。

  很少有人会想到,大清国丧钟会在武昌敲响,武昌地处内陆不临海,一旦起事就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敌人前来攻击,当时的革命党都不认为武昌起义会取得多大的成功。

  但历史有时就是那样的充满意外,因为一次试验中的失误,起义不得不提前进行,但直接参与起义的其实只有数百人;由于巡抚一个上船指挥的错误决定,让清军士兵认为巡抚跑了,于是直接作鸟兽散,做鸟兽散的还有整个大清国。

  几百人发难占领一省,一省失控全国崩溃,有时真的不得不佩服清廷的统治艺术,真是把统治维系到了最后一秒钟。

  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但中国人的境遇并没有好太多,之前的地方大员们虽然敢于听召不听宣,但是毕竟名义上听从清廷指挥,而现在,这些人直接拥兵割据,自己当起了土皇帝。

  而此时的世界也并不太平,除美国外,其他资本主义列强都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靠自己发展已经获得不了什么收益了,再想有收益,只能互相抢对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列强们以最先进的武器更高效地收割着人命,最终当各方的血都流得差不多了,再宣布停战,各方都损失巨大,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一个是美国,由于较晚卷入战争,美国损失不算大,却在战争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在最后加入战争后也起到了左右战局走向的关键作用,美国能够左右战局并不是因为美国士兵骁勇善战,事实上,就战斗技巧上看,美国士兵不及久经沙场的欧洲士兵,但是,美国的后勤保障能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而支撑这一切的同样是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支持美国工业能力不断跃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南北战争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例如长期执政的共和党奉行的自由主义政策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但是,美国工业化的过程同样伴随着工人阶级的血泪,一个工厂监工曾经对别人说:“任何一个年轻力壮的18岁小伙子,只要在工厂里干上4年,我敢肯定,他的头发会变得灰白。”

  美国的工人阶级同样进行着各类斗争,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后来第二国际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日益残酷的剥削撕扯着美国社会,这给了南北战争后失势的一个翻盘的机会。

  一战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能够当选正是因为其承诺当选后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除美国的不弱反强外,世界又出现了另一个意外,十月革命的爆发让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在全国建立政权,新建立的苏联决定将《国际歌》定义为代国歌,直到1944年苏联才决定将国歌更改了《牢不可破的联盟》。

  苏联的建立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中国,这个新的政权很快引起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

  1923年,瞿秋白翻译了《国际歌》,这首歌随即在中国的者中传唱开来,13年后,瞿秋白在福建被捕,就义前,他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不迫的走向黑洞洞的枪口。

  吴孟超出生的1922年,中国仍处于军阀混战的动乱中,去东南亚讨生活仍不失为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前往马来西亚投奔在当地做工的父亲,在马来西亚,吴孟超一边帮助父亲割橡胶一边学习。

  当时,东南亚的华人数量达到800多万,他们身处各行各业,凭借辛勤的劳作,他们大多都有了一定的财产,这些华人们组建了许多自己的组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这些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可能也仅限于偶尔的回国探亲,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从这时起,部分东南亚华侨就开始为祖国抗战捐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们对祖国的捐赠力度空前加大,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曾经表示:1939年全年的战争支出是18亿元,华侨捐赠占到其中三分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3年,海外侨胞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

  起初,这些捐赠仅限于国统区,但华侨首领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事情发生了变化,陈嘉庚先生回到东南亚后曾公开表示:中国只有一个地方没有贪污,就是延安。

  华侨们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支援并不仅限于捐款捐物,很多华侨直接回国参加到抗日斗争中来。

  得知滇缅公路运输线上需要司机和技术工人,许多人立刻放弃东南亚的工作回国支援,为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共有3000多名华侨在滇缅路上冒着被日军轰炸的危险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其中的1000多人永远的长眠于此。

  而在众多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中,华侨医疗队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当时,许多东南亚华侨,放弃了自己在当地经营多年的诊所而回到祖国,他们穿梭于各大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时期,18岁的吴孟超决定回国支援抗战,他原本想去延安,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成行,于是吴孟超决定先前往昆明求学,将来考入医学院,报效祖国。

  1943年,吴孟超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1949年毕业,毕业后在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外科军医。期间跟随裘法祖教授继续学习。

  从医后,吴孟超对于肝胆外科格外感兴趣,1958年,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

  1960年,主刀为一位中年女患者成功切除了肝癌,成了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

  1975年,神奇地一刀切除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已被切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18千克。

  1983年,为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瘤体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

  吴孟超以一双手为100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以精湛的医术为祖国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该领域的专家,大多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

  吴孟超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时代是冷战的开端,有不一样意识形态的西方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封锁,吴孟超的很多研究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完成的。

  外面的世界悄然发生着变化,出于对于革命的恐惧,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向富人多征税,缩小贫富差距,这些政策缓和了西方国家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苏联方面却因体制僵化陷入了停滞不前。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运动陷入低谷,由于不可以进行有效的改革,东欧与苏联的社会制度走到尽头。

  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甚至宣称“历史终结论”:既西方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后一种制度,而后,西方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至于是究竟是什么让美国在冷战中战胜苏联,他们不愿意再去想一想。

  中国在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的经济快速的提升,带动各行各业加速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让一些人在金钱中迷失方向。

  吴孟超却对金钱没太多渴望,1996年,吴孟超将几十年的积蓄400余万作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继续做着贡献。

  即使在国家运动最低谷的时期,《国际歌》仍旧是他最喜欢的歌曲之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刻放开了对资本家的约束,贫富差距急速拉大,2007年,一场次贷危机摧毁了美国虚假的繁荣的表象,那一年,书店中的《资本论》卖到脱销。

  随着西方世界的逐渐衰落,《国际歌》再次成为人类传唱的经典,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经常有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弹着吉他唱起《国际歌》,他们的歌声中,激昂代替了悲愤,这是新时代年轻人对《国际歌》的新解读。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葬礼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国际歌》,这首带着工人阶级的热切渴望,跨越百年历史的歌曲陪伴了很多人的一生,现在这首歌再次唱响,一个新的时代又将在歌声中开启。

...